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道 > 如何做读书笔记

如何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对很多人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件事。

熟悉是因为觉得,读书笔记不就是读完书之后做一些笔记么,入门门槛很低,会读书的人都会做读书笔记。

陌生是因为,记下的读书笔记好像很多都在笔记软件的某个角落里吃灰,怎样把读书笔记真正用起来,其实是挺难的。

熟悉是因为入门的门槛低,陌生是因为精通的天花板高。

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给我们最大安全感的事情,就是不断地成长,终身成长。对终身成长这个理念最好的实践闭环,就是阅读->思考->写作。


阅读,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向别人学习的渠道,它非常重要;思考和写作同样重要。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所说,写下来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思考的过程。

孔老夫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不思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写读书笔记,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进行思考、消化、吸收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无笔记

我的自主阅读之旅,主要是从学校出来之后开始的。在学校的时候,还主要是以课业相关的阅读学习为主,现在想来是有点惭愧。

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阅读的书也主要围绕技术类、工具类为主;这几年读得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杂了。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我是以读为主,很少记读书笔记。

那时候,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学习力、记忆力的迷之自信;一方面是认知不到位,对正确的方法论没有足够的敬畏心。

读书的过程,觉得很爽,自己都看懂了,就觉得自己都掌握了。

其实回过头来看,很多我读过的书,没过几个月,基本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述错觉,是由我们大脑的学习/记忆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看了一道题的解题步骤,大脑就会让我们产生“我会了”的错觉,其实现实的情况是,如果我们不去尝试自己解一道题,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掌握这道题的解法。

看书也是类似的情况,无笔记的阅读,大概就是一种“一时看、一时爽“的错觉。

看完之后,最终能够留下的非常少。这样的阅读、学习,效率是极低的。

大纲/思维导图笔记

无笔记的阅读大概是我刚开始阅读的前面一、两年的状态,后面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笔记。

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整理大纲或思维导图笔记。

下面是《认知觉醒》这本书整理的大纲/思维导图式笔记:

图片

这个阶段,看完一本书,我会把整本书按照作者的思路以及我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个大而全的像下面这样的思维导图。

每次读完一本书,再花几个小时整理出上面这样一张图的时候,就会成就感满满。

这样的读书笔记刚下来的时候,看着是挺爽的;记录得多了,觉得自己也挺“富足”的。

相信很多现在正在这样做的朋友,跟当时的我一样,会有类似的感觉。

但这样的读书笔记,有两个天然的缺陷:

第一个,这种大纲/思维导图式的笔记,很容易就顺着作者的思路,整理出一个大而全的图;但是它是作者的思路,不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只是理解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没有产生自己思考。

第二个,这样大而全的笔记,刚记下来的时候看着爽,但是在后来再回顾的时候会压力非常大。读书笔记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去回顾,大概率也很难内化到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看书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黄金圈笔记

后来我接触到了黄金圈法则,这是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受用的思考工具。

先从“Why - 为什么”开始,去思考问题的背景、背后的意义等;

然后弄清楚“How - 怎么办”,弄清楚具体的方法论,我们的内心就不再会恐惧,对于要去做的事情,就会更加有信心;

最后再去搞清楚“What - 是什么”,知道了意义、清楚了方法,再去实践,便是水道渠成的事情。

读书如果只是读,就像是一块海绵,来者不拒地吸收,但挤一下,就会被打回原形。

为了克服上面大纲/思维导图式的笔记的缺陷,我尝试开始用黄金圈去梳理我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我会去思考这本书讲的主题背后的Why、How和What。

弄清楚黄金圈的过程,大概率就是把作者的意思,转化成了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知识内化的路上算是进了一步。

下面是我的《刻意练习》这本书用黄金圈这种方法整理的读书笔记:

图片

在上面的图中,MEMO是一个链接,会链向对应的点的解读的笔记。比如下面是心理表征这一条的笔记的部分:

图片

这样读完一本书,算是把作者的思考,转化成了我自己的理解了。

但这里只解决了大纲/思维导图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链接展开后每个点所对应的笔记,还是会很大,回顾起来压力还是会比较大。

卡片笔记

至到今年读到《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对读书笔记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中文名有点误导,它的英文名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更加能够清晰表达它的主题。它就是一本介绍笔记方法论的书,介绍的方法论就是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有几个典型的理念:

一是Atomic(原子)。每一条笔记都是一张知识卡片,每一张知识卡片都是一个“原子化”的知识点。一张卡片只介绍清楚一个知识点。

二是Evergreen(常青)。每条笔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需要随着认知的进化不断迭代的。

三是Paraphrase(转述)。每一条笔记都要保证在表达作者原有意思的情况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记录。同时记录的过程,还可以要尽量要去写下自己的的心得体会。

原子化的卡片笔记,可以让我们在记的时候专注于把一个知识点给解释清楚,在回顾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们回顾的是原子化的知识点,而不再是一本书所有的知识点。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

我们的认知在进化,笔记也需要不断进化,因此笔记也不应该是一陈不变的,要随着我们的认知的进化而进化,因此笔记是常青的。

转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跟把作者的原话摘抄下来相比,转述增加了我们把信息存入大脑的“必要难度”,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更加有效地进行记忆。这是知识内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我用卡片笔记法记录的《认知驱动》这本书的笔记:

图片


图片

上图中,第一张是整本书的卡片地图MOC (Map of Content);第二张是一张具体的卡片的例子。

有了上面两类卡片,我既可以纵览一本书的“全局”;又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进行局部的回顾、思考、进化。

记下来

读书到底要不要记笔记,记读书笔记到底有没有用?

这样的问题在问出来的时候,答案就已经是清楚、明了的:读书要记笔记,而且非常有用!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read,非常受触动。

我们每个人现在的模样,就是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的集合体。

只读书,不做笔记,只能是自我感动式的“伪勤奋”;读了很多书,但认知依旧在原地踏步。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输入大脑的信息,在1天之后的留存率只有33%,在1个月之后的留存率只有21%。

经过1个月,80%的信息会忘掉;过几个月,基本都会忘光。

因此,得想办法,让大脑把我们想记住的信息能够记住;只有能够记住,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想起来,才能够在想用的时候用起来。

在《上》中我介绍了自己读书笔记的一些实践,其中大纲/思维导图式的笔记是我用了很长时间的一种形式,据我了解也是很多人在实践的一种形式。

从记住的角度,这种大而全的大纲/思维导图是很不友好的。

一方面,这种大而全的笔记,一种很强烈的导向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书的目录结构)去整理的。

这样的信息整理,我们的大脑没有经历适用于自己的更为有效的组块过程,对于记忆本身是不友好的。

另一方面,大而全的内容,对大脑压力太大,对记忆非常不友好。不光是初次记忆压力大,后续的回顾复习压力也大。

因此,从为了更好地记下来的角度,我个人会更加推荐卡片式的读书笔记。

不追求大而全地去梳理书中所有的知识点,只追求少而精地整理整理对自己有触动的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都是一张单独的卡片,卡片的内容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和记录的,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连起来

我们看的每本书,受限于它本身的物理结构,最终呈现出来的知识都是线性的。

但知识本身并不是线性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的存在是网状的。

每一张知识卡片就像是我们大脑的一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都不应该是独立的存在,它要跟其它的神经元发生连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我们要把记下来的知识卡片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去,也需要有连接的操作。

第一个种连接是,一本书中相关卡片之间的连接。

一本书读完,我们可能会有多张卡片记录下来,把相关的卡片连接在一起,这样就能够保证一张卡片被发现的时候,另一张卡片也能够及时被发现。每一张卡片都有更大的机率被发现。

第二种连接是,一本书的内容地图(MOC)跟各个知识卡片之间的连接。

通过MOC,我们可以直观地从纵览一本书中获取到的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MOC,我们把一本书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重新组装到一起,让这些卡片引导我们去实践和改变。

第三种连接是,全局个人知识库中的卡片,跟当前书中的卡片,它们之间的连接。

读书笔记,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知识管理的行为。

把每一张知识卡片,都融入到我们全局的个人知识库中去,这是我们个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

所有的知识在一个系统中,相互关联、连接,就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一张卡片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本书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卡片是原子化的知识,书是对相关知识的一种特定的组块方式。

经过了上述三种不同的连接,最终我们的知识体系便组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

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知识卡片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因为六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通过最多6个中间节点,就可以找到任意一张知识卡片。

定期回顾

记忆是我们大脑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也是我们学习新知所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机能。

如果没有记忆的能力,那我们就跟冷冰冰的机器没有什么区别了,每一天都是从0开始。

难以想象,如果我们没有记忆能力,那人类社会将是多么的原始,可能我们每天第一件事就是钻木取火。

我们大脑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如果把大脑比做是一台工作的电脑,那短期记忆就是内存(RAM),长期记忆就是硬盘(Disk)。

短期记忆的特点是速度快,但容量有限。科学家研究的结论是,大脑的短期记忆最佳的容量是7±2,最近也有研究说最佳的容量是4。

总之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资源比较有限,要想让大脑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转,那就不要在大脑中同时进行多个事情。

长期记忆的特点是容量大,但存入、取出都比较费劲。

长期记忆存储中的内容,是我们对整个世界以及自我认知的总和。

为了让信息能够更好地存入到长期记忆中,而且要能够记得牢,我们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记读书笔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将信息存入长期记忆的行为。

但光有记录行为还远远不够。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说,一个月之后,我们会忘掉80%的信息。

因此,要想让信息记得牢、记得久,我们还得对记下来的信息进行定期的回顾。

从回顾的角度出发,大而全的大纲/思维导图笔记也不是一个好的形式。

想象一下,每次回顾一张很大的网,里面有很多个知识点,大脑的压力极大。这样的场景下的回顾,很难有好的效果。

而卡片式笔记,每次我只回顾有限数量的卡片,而且每张卡片都是一个原子化的知识点。

回顾以原子化的卡片为单位,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完全没有压力。

每次回顾只需专注于当前的卡片上的知识,而且在回顾的过程中,我还可以根据自己认知进化的情况,迭代优化当前的卡片上的知识。

原子化的知识卡片,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科学安排回顾间隔;再结合带有有效信息提取的回顾方法,我们便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回顾体系。

有了这个回顾体系,知识在回顾的过程中,便牢牢地内化到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去了。

面向使用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用而读。

读完一本书,能够真正触动到我们的点其实并不多,能够最终让我们去实践、发生改变的点则更少。

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读书笔记。

我们不要再追求大而全的大纲/思维导图式的笔记,而是要追求少而精地面向自我改变的笔记。

我们不再追求通过记录本身获得的那种“虚伪”的爽感,而是要面向输出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输入。

要谨记,记下来再多,如果不去用,或者用的时候想不起来,那跟没记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面向使用去记,面向输出去记,才是我们记读书笔记所应该有的正确姿势。

小结

记、连、忆、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记下来,是为了将信息更好地组块,存入我们的大脑。

连起来,是为了让相关的知识组块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是为了“涌现”出新的认知。

回顾(忆),是为了让知识组块在我们的大脑中持久地存储下来,为我们的未来增援。

用起来,则是我们阅读、学习的终极目的。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说过:创新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新组合”,而不是一种“新技术”。

认知升级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本质就是各种基础认知元素(元认知)的重新组合。

能够重新组合的前提,是我们有足够的元认知的积累。

记、连、忆、用所打造的就是,一个让我们不断积累元认知的系统,一个让我们的元认知不断重新组合、涌现出新认知的系统。

每一个有成长诉求的人,想通过学习持续精进的人,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系统,为自己的未来增益。

Enjoy!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网络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

相关文章

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

关于本书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两人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班纳吉是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曾任世界银行荣誉顾问。迪弗洛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2009年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八大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关于本书:本书曾获《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奖”。《贫穷的本质》是两位作者历经15...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思维导图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思维导图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常见的读书误区,作者的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作者利用RIA拆书读书法拆解很多书籍,从中可以学习作者的读书思路,如何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本文试图通过五张思维导图教你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导读导读第一张图:怎样读书?10种读书误区你也困惑吗?读书误区第二张图:读书该...

由内而外的教养

由内而外的教养

关于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跟心理学融合,开创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门新学科,专门研究人际关系和大脑的密切关系。他是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最为推崇的脑科学家。近年来,丹尼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家庭教育,传播给大众。关于本书这本《由内而外的教养》,是在美国畅销了10年的育儿经典...

读书不是去做书的奴隶

读书不是去做书的奴隶

本期领读中国”嘉宾是张广天,音乐家、导演、作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毛泽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恋爱的犀牛》等等,他曾导演的戏剧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近些年开始持续写作出书《板歌》、《手珠记》、《妹方》、《既生魄》等等。他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特征,不能完全归类于某一类题材,他的戏剧作品被称为同时代的先锋戏剧”,他被贴上音乐的...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你会不会时常在想:为什么你下载了那么多笔记应用,仍然做不好笔记。如果你的笔记毫无重点、没有结论,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发生的事或者知识点。如果你想找回某一个关键笔记,但是却一直翻不到。如果你重新看回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之前的笔记,但是毫无印象,甚至脑海里很难再现当时的内容。那么,你或许还没有掌握帮助你管理工作、管理学习的笔记方法,那么什么样的笔记才是好笔记呢?好的...

这样与世界相处

这样与世界相处

这样和世界相处关于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名的心理学家。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关于本书:收集了阿德勒一生的重要的思想,包括怎么样对待自卑,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第一部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