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有道 > 十五天看完资治通鉴,合上书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看书的意义哪里?

十五天看完资治通鉴,合上书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看书的意义哪里?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十五天看完资治通鉴,合上书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忽然觉得很迷茫,看书的意义哪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和迷茫,反正我有过,我身边的朋友也有过。
总听人书要多读书,读经典书,于是花时间逼自己啃下大部头,但是一扭头发现啥也没记住,啥改变也没发生,多少有点迷茫和小崩溃。
「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我的几件小事。

01/
两周前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系统整理了一遍我的微信读书,把书架里面的书从1000本缩减到了50本。
是的,你没看错,1000本。
我也是在删减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不知不觉存了这么多书。
别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恰恰相反,这1000本书让我觉得很羞耻。
因为这其实恰恰意味着我经常读不完一本书,所以才会无止境地收藏。也就是说,我的阅读一定是漫无目的,毫无规划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之所以会去做这件事,就是因为感觉到「打开微信读书」这件事已经会给我造成潜在的压力了。每次打开都不知道要读哪本,总觉得每本都很好,都该读,然后结果就是——随便浏览几本,退出软件,打开B站,找个读书博主的解读,随便听听,结束。
所以我花了两个晚上,重新整理自己的书架,也即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阅读管理。
在过程中我问了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我为什么要阅读?
第二,我能读多少?
第三,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第四,我怎么解决?
着四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它们把我引向了这样一个答案:
我一年确定能读80本书,我阅读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思考能力,学习写作方法和收集素材,这些和我的生活及事业息息相关,我目前的问题就是没有总分心去看“更好的”书,结果啥也没看。
而解决方法就是:
把感兴趣的书加入根据目的划分的书单,然后从中挑出80本放在书架上作为今年的必读,平均每个月2本不到。
读完这2本如果还有能量的话,我就再读额外感兴趣的书。新收集的书也放在书单而不是书架上,避免分散注意力。
我践行了2周,效果很不错,注意力被缩窄之后阅读效率也就起来了,平均一个月能读15~20本书,大大超出我的预计。
并且因为明确知道后面还有多少要做,所以也就不容易分心,专注在自己的阅读轨道上了。
这两周又有了一点小调整,但是大体如此。
这件事给了我两个重要结论:
1)书不是越多越好。多往往会导致混乱,分心,坍塌。要警惕“多”的陷阱。
2)效率来自约束。价值同样来自约束。未经取舍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取舍的书不值得读。

02/
你读过《风吹半夏》的原著么?
《都挺好》的呢?
《熔炉》《我是余欢水》《使女的故事》《告白》······
你大概率没读过。
我读过。我最近在狂读小说,大概每天3小时,2周的时间读完了6本小说,还有4本读了30%放弃。
读完了的,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没读完的,也写了为什么没读完的原因。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因为我在学习写小说。
而且我读的小说只有一个共性:被影视化改编过的。
我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性并且加以,这就是对我来说的意义。
但是对你来说,这些小说大概率一点意义都没有,顶多算是消遣。
而我在做的这件事情也没告诉什么人,因为我不需要从任何人那里获得任何对这件事的评价,不需要通过他们构成意义。
这件事的价值是我赋予它的。

03/
差不多是进入到29岁的这一年,我就不再进行无目的的阅读了。
我这两年尤其觉得,人的阅读至少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岁之前,博览群书,不求甚解。以小说,通识,天文地理,科学历史,名家名作为主。
这一阶段的目的不是读懂,而是:
一,建立阅读兴趣,知道读书原来这么有趣;
二,建立常识基础,为后续的理解做铺垫;
三,见识过最好的,有一点阅读的审美能力。
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做的事情。
第二阶段,20~30之间,阅读成人世界所需要的内容。要读懂,要做笔记,还要结合行动。
重点在于健康管理,行为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心理学,逻辑,法律,价值观塑造,亲密关系,以及一些社交礼仪。
这一阶段的阅读不求深入,但求了解,目的是服务于独立成年人的自我建立。
包括:
一,作为一个人类,如何养护并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大脑,心灵,情绪,精力,专注力,从而有能力自主调整状态,以服务好后续的工作和创造。
二,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养护好身边的关系,包括爱人,家人,友人,弱关系人,从而给到自己足够的情感支柱;
三,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在世界中得以自洽地存在,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了解社会运转机制,以防自己被社会愚弄。并建立自我的价值体系,成熟的三观和判断能力。
这是我自己前几年一直在做的事。也是很多人零零碎碎在做的事。
第三阶段,30~50之间,明确方向,单点突破,以需求驱动,算法式阅读。
不必把书读完,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甚至只读有用的部分,读一本就要有一本的功效。
对当下无用的,哪怕再好也要暂时放弃,来日再读。
如果是出于小用,就读方法论,教科类,经验类,素材类;
如果是出于大用,就读传记,行业观察思考,史哲类。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把书当作朋友,第二阶段是把书当作老师,那么第三阶段就是把书当作工具。
我现在差不多就是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50~后,自由阅读。
也许是40岁,也许是60岁,但是总有一个阶段,你会结束事业需求,重心回到自己手里,由你决定是探索内心,探索宇宙,还是建立事业第二春,还是学习做饭养生,或者朋克摇滚。
可以像小孩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再次深挖一个领域,也可以回头去读那些之前错过了的书。

04/
现在我们可以说回《资治通鉴》了。
于我而言,如果现在如果要阅读资治通鉴,要么是出于小用——我写的某个内容需要史书里的素材,我快速阅读;
要么是出于大用——我想成为历史方向的专业人士,希望我的内容能更有历史眼光,更有深度,我详细阅读。
否则我是不会花时间去读它的。
它或许很好,但不是必读,不是现在。现在对我来说它没有意义。
所以,如果你提问“读书有什么意义”,我能给你说出1234来。
但是你问“读了《资治通鉴》感觉没意义”,那我觉得这事儿确实没什么意义。

05/
为啥想写这个事情呢,因为很想通过“读书的意义”这事儿来说明白“意义的意义”这个事儿。
我很反感一切一刀切的装逼言论,比如:
“读书不需要意义,阅读就是最大的意义”
“读书总比不读好,高分经典书一定有价值,读就对了”
以及
“做事情不需要意义”
“追求意义你就跑偏了”
“工作不需要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赚钱”
我觉得这都挺鸡汤的。就像小时候爸妈随口拽一句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糊弄我,但其实他们自己也没想明白。
啥叫「意义」?「意义」就是为啥。
为了钱,钱就是意义;
为了知识,知识就是意义;
像我一样为了锻炼脑子,不让自己被短视频毒害,那这也是它的意义。
甚至有人读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这也是意义。
「意义」不是一个多崇高的词,「读书」也不是一个多神圣的行为。
像我这种头脑极其发散的人,你在白纸上画一道我都能给你说出七八个意义来,你能说我说的错么?
你只能说,我的意义对你来说不成立,但是你不能否认它存在。
如果说「意义」这个词有什么属性的话,那它唯一的属性就是「私属」。
意义和道德一样,都是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赋予。
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回答说“我只能告诉你,「我认为的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人类」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然后他说, 我明白了。我不需要你的答案了。

06/
再说回读书这事儿。
以前读书有绝对意义,是因为过去书少,信息渠道少,而且能识字的都是精英,所以读书是有稀缺价值的,它当然天然有价值。
但是现在如果单纯从信息渠道的角度去说,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效率最高的。视频也能传递信息,播客也能,上网课,看报告,都能,更何况还有更多更轻便的实践渠道,那可比单纯的阅读更高一阶了。
我是一个多爱阅读的人,我也必须承认这一点:读书不再是最好的信息获取方式了。
读书也不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事儿,也不是能够实现人生逆转的事儿,它没有门槛了,也没有阶级属性了,也没有原本的资源差优势了,甚至在信息效率的层面上更是落在最后。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读书直接获得以前那种普遍认可的,「社会赋予」的意义,很难。
当然,它依旧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
但它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很看个人。
我儿时享受阅读新知的乐趣,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带来新知;
我青年时享受思考的乐趣,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我工作后享受成长的乐趣,阅读的意义在于给我成长的指导;
我较真时享受信息量碾压的乐趣,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的话更有逻辑更有信息;
我写作时享受脑子里直接有素材的乐趣,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的大脑仓库满满当当。
「意义」是一个形容结果的词,如果这是一个没意义的事儿,不要做。
但如果你想让一个事情有意义,也轻而易举——
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它就是了。

07/
皆于此理,工作,求学,婚恋,都是一样。
你得找到你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奢望一个外部的通用的答案。
后者不一定对你来说正确,很可能是错的。
但是你自己的答案一定是对的。
这个“对”就叫做“自洽”,就是我希望你今天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带走的东西。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网络分享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

相关文章

爱有8种习惯

爱有8种习惯

柏拉图说:哲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然而,更好的人”却很难定义,非常宽泛,即使是孔夫子与佛陀,对此的定义也都不甚相同。现实中,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更加便于操作的、跟我们生活接近的定义。《爱有8种习惯》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爱与被爱,养成这八种习惯,你就会是一个有爱的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作者其人本书的作者艾德·培根,是美国圣公会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主教教...

为何我会听书以及我是如何听书?

为何我会听书以及我是如何听书?

为何选择听书现代人读书难点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大部分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能静下心来翻开一本纸质书直到读完;选择适合书籍较难,我本人选择书籍的途径无非两种:朋友推荐:朋友甲说这本书不错,内容是什么,我听了感觉还不错也许会了解一下再购买;网络:看到一本不错的书,了解过后购买;ok,书买了,开始读吧,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那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接踵而来的第二个...

如何用读书构建你的思维世界

如何用读书构建你的思维世界

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你可以通过绘画、旅行、看电视与电影等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来习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培训来构建你的思维体系。你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知识的未知领域。读书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但是读书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经济、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培训来说,你不得不付出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来参加各种各样的线上或是线下的学习,少则数百,多...

谈恋爱不如阅读

谈恋爱不如阅读

经常有朋友会问,社长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或者你看书有什么技巧吗?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看书的小贴士。俗话说,你现在的气质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句话真的非常有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归宿,谈恋爱不如阅读。01不要盲目迷恋名著”我曾经也是一个名著控,书架上放着《百年孤独》、《约翰·克里斯朵夫》、《古拉格群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瓦尔...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思维导图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思维导图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常见的读书误区,作者的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作者利用RIA拆书读书法拆解很多书籍,从中可以学习作者的读书思路,如何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本文试图通过五张思维导图教你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导读导读第一张图:怎样读书?10种读书误区你也困惑吗?读书误区第二张图:读书该...

读书不是去做书的奴隶

读书不是去做书的奴隶

本期领读中国”嘉宾是张广天,音乐家、导演、作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毛泽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恋爱的犀牛》等等,他曾导演的戏剧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近些年开始持续写作出书《板歌》、《手珠记》、《妹方》、《既生魄》等等。他的作品有一个明显特征,不能完全归类于某一类题材,他的戏剧作品被称为同时代的先锋戏剧”,他被贴上音乐的...